期刊简介

               1986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系列刊物之一, 2002年全面改版,彩色印刷。面向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临床实践”为宗旨,及时报道中华医学会及其各专科分会、地方医学会的工作动态,以及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前沿进展,同时关注交叉、边缘、疑难医学话题和医学人文,致力于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0-803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78/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86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58.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8039
  • 国内刊号:11-5178/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2007年第8期文章
  • 代谢综合征肾损害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命名的一组代谢异常疾病,主要包括内脏性肥胖(体重增加、腰围增粗、腰臀围比增大)、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正糖钳夹试验检测或公式计算)、糖代谢异常(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及高血压,并可出现高尿酸血症、内皮功能紊乱(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微炎症及高凝血状态.......

    作者:谌贻璞 刊期: 2007- 08

  • 打开一扇窗口架起一座桥梁——访BMJ中文版编辑部主任李力

    不久前,由英国医学会(BMA)理事会主席JamesJohnson、英国医学杂志(BMJ)出版集团主席MichaelChamberlain以及BMJ主鳊FionaGodlee等BMA和BMJ高层人士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中华医学会.......

    作者:雍伟智 刊期: 2007- 08

  • 在提高中发展——钟南山会长、吴明江副会长兼秘书长谈中华医学会办事机构的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当前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医学新进展层出不穷,学术活动蓬勃开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作为由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社团,中华医学会在密切联系广大医学专家、医务工作者,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促进医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各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者:常静;雍伟哲;贺芳 刊期: 2007- 08

  • 继续教育

    2β受体阻滞剂2.1作用机制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作者:华琦;李东宝 刊期: 2007- 08

  • 痛风的治疗进展

    尽管国际上有关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在近20年有所发展,2004年美国提出评价痛风治疗质量推荐标准(standardsforqualitycarerecommend),2006年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也提出了痛风管理指南,但在临订实践中医生诊治痛风患者时更多地依靠个人经验而非循证医学的相关证据.......

    作者:曾学军 刊期: 2007- 08

  • 毕竟是大师

    威廉·奥斯勒先生的名字已经很久没有人提及了,近出版的一本演讲集《生活之道》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他.但是,他的确是一位大师,尽管他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150年了,逝世距今也接近90年了.......

    作者:王一方 刊期: 2007- 08

  • 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年会血脂学领域热点聚焦——数项血脂学研究结果及思考

    在刚刚结束的第56届美国心脏病学年会上(ACC),有关血脂学领域的几项研究结果公布,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们的结果也引起了心血管医生们对如何评价血脂学领域药物疗效的深入思考.他汀药物中仍有不同的亮点涌现,一些他汀在坚实的证据之路上又添新笔.而进军HDL领域留给我们的是暂停下来的冷静思考,以便继续前行.......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7- 08

  • 第71届日本循环协会年会选萃(二)

    缝隙连接缬构重塑是重要的促心律失常因素临床上40%的慢性心衰(HF)患者死于猝死,主要由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等引起.......

    作者:李霞 刊期: 2007- 08